
狹隘的空間、緊湊的日程,不單只讓現代人變得麻木,更是一種束縛,使創意無法於天際翱翔。 在寸金尺土之地做裝置藝術的考量多得超乎想像,本地藝術家 Angel Hui Hoi Kiu(許開嬌)笑說:「愈難愈好玩!不是把作品做好就叫完成。在解難的過程中不停學習,自己也有所成長。」能夠在局限之中掙扎蛻變,深信就是重新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的第一步。

期望的開端
首次聽見 Angel 的中文名字——許開嬌,直覺便告知:她甚不平凡。「我是開字輩,一般只有男丁跟族譜改名,但爸爸覺得沒所謂。在海南話裏,讀音『開嬌』代表很厲害的意思,再配上廣東話的嬌字。」她也的確厲害,即使小時候名字被同學取笑也無動於衷,長大後甚至察覺到一個辨識度高的名字有多重要。「名字是身份的象徵,讓人們去了解你多一點。我的名字屬於我。我是一個簽名,我的作品也應該有我的東西在裏面。」Angel 一邊架起「開嬌水族館」的霓虹燈牌,一邊解釋,「熟的朋友會我阿嬌、嬌嬌,一般人叫我 Angel。作為一個藝術家,我想阿嬌代表性強一點。」

小女孩長大後沒有辜負名字的期望。「我小時候喜歡上美術課,喜歡畫畫、做勞作,但沒想過將來要當一個全職藝術家。家人不了解藝術這個領域,而我的生活圈子裏也沒有做藝術的人。」Angel 中三、中四選了美術,成績不錯,後來中六、中七也特意轉校讀美術,分數足以令她考入大學,「我覺得是美術令我的路這樣走。」天生擁有當藝術家的性格和頭腦,即使在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下,也阻止不了她成長。「繪畫好像有點寡,我喜歡混合媒體,選大學時只考慮哪科適合自己,浸會大學的 Visual Arts 是跨媒界科目,從時裝設計、油畫、國畫到玻璃等,甚麼都可以學可以玩。」當代水墨藝術家這單一的稱謂,絕對不足以描述她創作的維度。

拉闊藝術路
人在外,看到的世界自然大。聽得出 Angel 很懷念在北京當交流生、讀碩士的日子。「那時才知道兩地不一樣的教育系統。在民族大學主修水墨的同學,一讀便是 4 年,很專門。」Angel 遂以水墨創作畢業作,但那條卻是非一般的水墨路。除了將水墨畫在紙上,她亦想研究物料,於是向高難度挑戰——報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。「那裏的碩士學位是全國最好的,競爭很大。入學試要考 6 天,每天6小時,中西美術史、英文外,既考理論,也考實踐。我選的實驗藝術系,那年只收 12 個學生,但估計試場內有逾百名考生。為了確保學生的水平,那裏的師生比例很少,一個帶兩個。」央美的全職碩士學位課程歷時 3 年,Angel 大呼誇張,但又覺很值得。「做藝術是要熱身的。用一年去摸索新環境、跟老師討論,再用一年去實踐,但我想多做些實驗,過程中或會遇到挫折,需要跟朋友討論,接着又摸索一下自己想要甚麼,所以 3 年其實剛剛好,可以令整個學習更成熟。」

北京天大地大徹底震撼了 Angel。「香港的空間有限,作品規模會偏小或精緻,我需要在學校或工作室才能製作大型作品,利用數量令作品看上去宏偉一點。若身處北京、有多一點空間的話,我會嘗試做更大件的作品。」仔細看 Angel的作品,有仔細的手工藝部分,也有多變、以驚人數量組合而成的裝置部分。

矛盾是求好、求進步的契機。「碩士班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,大家學的東西不一樣,有人做行為藝術,有人做新媒體,有人做傳統工藝,每次一起上課聊天探索都有很多新火花。我的創作多建基於傳統或中國的理念和文化,了解更多後再思考不同可能性。」

學做創作的同時,也學做人處事。能夠跟在報道中看到的大師作近距離接觸,又是另一種啟發。「像是徐冰老師、宋冬老師等等,他們讓我看到一個成熟有名的藝術家日常生活是怎樣的,如何處理作品、交際、思考、展示作品......我學到的東西很實用,以致我現在創作時會考慮更多。」Angel 在訪問現場的「水族館」中穿梭,時而看箱子的擺位角度,時而看膠袋上的金魚刺繡的顏色排列。「在 Art Basel 擺攤位特別難,setup 期間才發覺到天花板很高,燈光完全射不到作品,於是立刻向朋友借來拍戲用的照明器材。」心思是會被看見的,單憑目測, Angel 的裝置作品《香港金魚街》是 2022 年 Art Basel 藝術展中,人氣及媒體曝光率最高的作品之一。
思考的意義
藝術家的價值在於看見大家忽略的。「起初大家以為我在探討刺繡,但其實我在探討膠袋。這個呈現方式很有趣,令大家專注於比較明顯的刺繡上,而這正是我的概念:我要你留意不起眼的東西——膠袋。」

在 Angel 眼中,膠袋不單只用來盛載物件,還有社會上、精神上,甚至美學上的價值。「每個系列背後都有不同的理念,但是我的脈絡並沒有變。我一直在探索,例如一定會用日常物品,廉價的、與生活相關,也包含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裏面,但是演繹方法、概念和觀眾看法都全然不同。」

《皇的派對》是 2022 年 Angel 為明朝嘉靖皇帝登基 500 周年及香港藝術館鑽禧之年創作的,「它引申了我對陶瓷和對青花瓷全新的演繹——如何將它提升到日常物品,或大家平時會關注的層面?」14 米長的桌子上放了逾千件陶瓷和塑料作品,有蛋糕和乳豬等,Angel 使用這些貼身、且具有香港及中國特色的元素,目的是勾起大家的興趣。「陶瓷上的圖案和容器有甚麼關係?圖案要人手畫還是貼上去?要不要繼續用陶瓷表現青花瓷呢?」

Angel 在創作過程中會不停提問和反思,亦同樣以這個方法引導迷失的學生。「他們會問我 yes-no questions,但我不喜歡直接給答案。我會因應他們的想法給建議,反問出發點是甚麼?這個媒介能否把概念呈現出來?每件事有很多可能性,你要做出來看看效果,再問自己: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結果。我也經常問自己:為甚麼當初要讀藝術?」Angel 強調,如果問別人拿答案的話,這件作品就不屬於你。「即使感到迷惘或沒有答案也不要緊,創作時會得到答案。這就是藝術最有趣的地方。」

未完的對話
欲探索的主題很多,來到 2024 年、2014 畢業的 Angel 萌生起一個為期 10 年或 20 年計的房間企劃。「我 想裹面放滿日常物品,全部都是用我所探索的材料,有學士畢業作做的(青花瓷)紙巾,有碩士畢業作做的萬字夾 龍袍,以及現在做的膠袋刺繡,逐件逐件慢慢地儲存下去。」耿耿於懷的作品,還有始於疫情期間,做了 2 年、只做了一半那件。「我把阿爺年代的剃鬚刀片當成鱗片逐片逐片縫在旗袍上,就算戴了勞工手套,手還是不斷被割傷流血。」衣服穿在身上,刀片用來剃毛髮,兩者 都緊貼皮膚,但為何前者是柔軟具保護性,而後者則會造成傷害?Angel 徹頭徹尾愛圍着「矛盾」打轉,「藉着物料(刀片)展開對話,探索衣服和刀片、女性和男性的關係。」姿態溫婉但語調堅定,作品有很多中式傳統元素,但打扮型格以 Dr.Martens 配長裙,更不時落手落腳擔擔抬抬,裏裏外外的反差感正正就是她的魅力。相信時機到了,Angel 定會把旗袍的後幅完成,大家拭目以待。
Photo Courtesy of Angel Hui Hoi Kiu;Co-ordination by Mike Lai;photographs by Keith Chan(portrait);photographic assistant by Ching;makeup & hair by Angel Wong;special thanks to A Gallery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