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.jpg)
- 11 Aug 2025
香港的米芝蓮星級餐廳往往因循慣例、菜單千篇一律,但主廚 Sandy Keung 成功從菜品與創新的烹飪方法打破常規。TABLE by Sandy Keung 位於中環饒富藝術氣息的多元複合建築 H Queen 內,為食客們奉上以自然之美和傳統中醫 (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, TCM) 理念為靈感的當季嚐味菜單。

飾以數以千幾塊 Lego 積木的特色牆壁充滿活力,精心挑選的播放清單把各類型音樂無縫接合,TABLE by Sandy Keung 的室內設計進一步提升用餐體驗,營造出一種獨特氛圍,吸引食客全身上下的感官。這個空間如同其創辦人,難以被歸類,Sandy 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廚師,擁有金融背景的她,將臭氧淨化海鮮、跨文化創意和爵士樂節奏交織成「意識食材料理」。從財務總監到烹飪先行者,她這段歷程所體現的理念,既像招牌菜式蟹肉及蟹膏般一絲不苟,亦如她鍾愛的爵士樂般即興。

從金融業改道投身美食行列,並非一時衝動,而是一步步逐漸的覺醒。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,Sandy 在美國完成學業後搬回香港,並在不同的金融公司上班,後來機緣巧合之下,去到父親的出生地越南工作。她坦言:「從事烹飪專業工作純屬偶然。」在越南私募股權機構工作時,她為了打好交道而要經常舉辦聯誼晚宴,於是發現自己對烹飪的熱情。後來當她所屬的公司面臨易手期間,她發現自己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,「有獵頭公司羅致我去接任其他 CFO 職位,但在那個節骨眼上,我正在思考:『不對,我想要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。』」
10 年前,Sandy 偶然接手了一間朋友在香港經營不善的餐廳。「我年紀太大了,不適合從零開始,所以我想我可以做主廚或行政總廚。」她笑着說。這正標誌着她職業生涯的開始。接下來是長達 1 年的試驗:學習烹飪,先是在借來的廚房裏,後來又在沙田的魚場中進行實驗,最終 2014 年於上環開設 TABLE by Sandy Keung。

凡事得來不易,Sandy 花了不少時間去令一支專業的廚房團隊相信,她是認真對待這事的。「他們對我抱持懷疑的態度,像是會說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。』畢竟他們在這個行業的時間比我長得多。」但她意志堅定,「我無非是為了向自己證明——我真的喜歡全職烹飪,我真的能夠做到。」月前,她將餐廳遷至中環商業區,跟舊店僅數街之隔的黃金地段,此舉正證明她的決心,以及她正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。新址空間寬敞,除了可展示更多藝術品,酒窖中的精選佳釀數量亦增加至逾 2,000 款,不但是舉辦商務午餐的理想空間,更適合落日小酌及溫馨晚餐。

即使 Sandy 不斷重塑個人的烹飪風格,但她有一項理念始終不變:TABLE by Sandy Keung 採用獨特的淨化系統。這個以臭氧核心的高科技淨化過程,可以讓活海鮮在上桌前清潔淨化。這個概念源於某個跟餐飲業毫不相干的投資項目——室內養魚場時偶然的發現。「當你養殖大量生物時,牠們會產生大量排泄物。在大海裏,水會流動並自然分解它們。但在室內養魚場內,水是不會流動的,」她解釋道, 「所以從那時起,我開始研究水淨化系統,然後發現了臭氧。」
她學習到臭氧的淨化效果遠超於紫外線。「紫外線只是起了局部作用。至於臭氧,只要直接將之加入水中就能去除所有異味。」她因此受到啟發,在自己的餐廳中安裝了一套海洋生物學家級別的淨化系統。而這個動作在香港實屬罕見。效果如何?那些被污染、受壓的活蟹、貝類和魚,在離開水箱時,都變得乾淨、平靜、無毒。「打開經過淨化的螃蟹,鰓是白色的。牠們在未經處理前都是帶有泥濘、渾濁的。」

這個淨化過程讓她重新思考如何烹調海鮮,拿招牌菜膏蟹肉和蟹膏伴蒜香越光米為例,傳統的泥蟹做法,會加入大量刺激性的香料如辣椒、生薑、大蒜來烹煮,以掩蓋其泥味,但多虧淨化系统,Sandy 可以乾淨又簡單的方式去烹調,「我只用了一茶匙蒜蓉去翻炒它,就是那麼多。」不需要很多的調味,反而更能充分展現螃蟹的天然甜味。與此同時,這也讓她能夠靈活地以適當的烹調時間,完美地料理螃蟹各個不同的部位。

餐廳菜單讀起來就像一封情書,寫給被遺忘了的香港物種。青根魚——深得本地人歡心的多骨魚鮮——搭配北海道海膽,這道菜式是對那些被低估的食材的讚美。產自南丫島的鮑魚經過 10 小時醃製,充滿實驗性,凸顯她對本地食材的承諾。她強調:「關鍵在於謹慎的選擇。」
對於永續發展,她抱持務實的態度,而非說教。她以時令草藥和中醫理念炮製迎賓的茶飲,秉承傳統,但不墨守成規。她補充:「我不會強迫大家接受,但如果你感興趣,我們可以解釋為何冬瓜湯在夏天對身體有着清涼效用。」

儘管植根於中式烹飪傳統,但 Sandy 的菜式絕非「傳統」,她從世界各地汲取靈感,將法式技藝與意式意麵製作、日式發酵工藝,以及西班牙的保存方法巧妙融合。「我不受任何地域限制,」她解釋,「只要某種技法或食材能提升菜餚的風味,不管出處,我都會採用。」例如香港避風塘天使麵,以意大利天使麵重新詮釋經典的中式撈麵。她以自製蟹肉湯、避風塘辣椒蟹油及新鮮芫荽,取代用來掩蓋劣質食材的重口味醬汁。「中式撈麵的精髓不在於配料,而是汁醬,所以我把這個想法融入到意大利麵中。」

餐廳的室內設計充滿奇思妙想,比方說貓狗的畫作和雕塑、Lego 積木裝置,其中包括一面由逾 4 萬塊積木拼成的牆壁,當中有一部分是嵌有摩斯電碼的確認訊息。想當初只是一個好玩的點子,如今卻成了標誌性的設計元素。「現在大家會在 Lego 牆前拍照留念,情侶會在心形積木前比出心形手勢,為這個室內設計更添特色。」

音樂在餐廳也扮演着同樣重要的角色。作為爵士樂迷,Sandy 曾舉辦從爵士樂到京劇的表演,在 Spotify 上甚至有一首專為招牌菜式泥蟹而設的爵士樂單曲《Blues for Table》,由香港爵士吉他手 Alan Kwan 和日本鋼琴家林正樹合力創作。「我很想做更多與音樂相關的活動,」她相信,「音樂能改變口味。」藝術與音符交融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、好奇心,而且持續進化的空間。「對我而言,這是一個多重體驗的複雜創作。」她解釋道。「將視覺藝術、音樂和美食融為一體,使用餐不再單單是進食。」

如今,Sandy 將自己的工作視為更廣泛的意識餐飲運動的一部分,而其重視永續性、真實性和創造力。 「我稱之為『意識食材料理』。」她自信地說:「它不單是 farm-to-table (從農場到餐桌)或有機,而是關乎了解食材的生命周期,它如何影響環境,以及我們如何將其最好的面貌呈現出來。」
對於這一路漫漫走來所建立的成就,Sandy 為此感到自豪。從金融到高級餐飲、從懷疑到讚譽,她依然腳踏實地。「我只是想給自己 1 年時間,考驗一下自己是否仍然會享受其中。來到當下,在那麼多年之後,我每一刻仍然由衷地熱愛烹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