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Web3.0 與人工智能近年急速發展,為藝術界帶來了一股新氣象。過去 NFT 打開了大眾認識數碼藝術的大門,讓近年不論以編碼或人工生成的創作,抑或既是數碼作品本身,同時是創作者的「MetaHuman 虛擬藝術家」都輕易「入屋」......歸根究底,種種的「虛擬」背後,其實都包含了真實的大數據及創作者的情感與想法,突破了虛實之間的界限,亦造就出「真亦假時,假亦真」的新藝術時代。

融匯科學與藝術
驟耳聽來,科學與藝術似乎扯不上關係,甚至背道而馳,前者以精準為先,後者則以情感作主導。不過對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(Henry Chu)來說,兩者都是他的心頭好。「我從小到大興趣廣泛,但沒有明確目標,由於向來擅長數學,便順理成章入讀電子工程學系」。他大學時期留學紐西蘭,回港後任職軟件程式設計師,終日埋首於數字之中,後來轉換軌道,投身網頁設計行業近 20 年,卻仍然不甚滿足。「只追求外觀上的美並無意義,甚至來得廉價,我希望做出更有意義的作品。」

科學講求理性,美感卻很主觀,Henry 遊走在兩者之間,將電子工程知識融入藝術,「用coding(編碼)創作其實很方便,只要下載模組就能開始,亦能隨時轉換風格,但這亦代表作品難以統一。」

要在多變的面貌中保持自我,是媒體藝術家的兩難局面,Henry 認為關鍵是找到自己的定位。「藝術界好比舞池,風格相近的人會聚在一起,展現身手之餘又要避免僭越對方。我覺得藝術家最重要是了解自我,可以反覆嘗試相同題材,看看是否真的感興趣,並發掘箇中意義。只要忠於自己,理論上不會有人與你一模一樣。」

打破二維局限
在不少人眼中,媒體藝術僅局限於二維空間,而 Henry 則希望突破平面,在熒光幕之上再作延伸。Ora-Ora 畫廊在 Art Basel 展會中,就展出了 Henry 的《Please Don'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》,作品以裝置形式呈現,探討人與人之間的複雜聯繫。

作品看起來是個鼓,但其實更像心臟,要由內到外產生振動和聲響。「有人走過來時,它就會開始躍動,太多人聚集或過於靠近,畫面則會因不安而強烈跳動,但離太遠又會失去心跳」,好比現代人的關係,靠攏或疏離都會感到焦慮,難以拿捏。

以話語抒臆彷彿有層隔紗,Henry 偏好更直率的辦法——音樂與肢體動作。「音樂是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方法,我向來沉迷音樂,可惜疏於練習,惟有以藝術再續熱誠。而肢體動作是人類最誠實的表現,舉手投足皆出於直覺,沒有思考餘地。」這兩種元素經常出現在 Henry 的作品中,例如在 2020 年獲 M+ 藝術館邀約創作的卡拉 OK 生成器《廣東雞尾歌》,以及曾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 iPad 音樂應用程式《Squiggle》,而現時在 Ora-Ora 畫廊展出的《Waterfall Piano》,則將 NFT 貨幣價格轉化為音樂,按下 琴鍵的同時代表進行交易。

相較傳統藝術,Henry的作品比較着重與觀眾之間的互動,「很多人在畫廊或博物館裏都會因為陌生而不知如何自處,而互動性強的作品就如伸手牽引觀眾參與,加上靜止作品很難做到深刻的體驗和震撼,所以我經常運用動態影像,希望觀眾對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。」

隨着 AI 技術興起,不少人工智能軟件相繼出現,從繪畫到音樂各範疇均有之,只要輸入幾句指令,就能迅速生成似模似樣的作品。Henry 坦言在這個趨勢下,藝術的門檻會愈來愈低,「藝術在於表達情感和推動大議題,要用 AI 做出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很容易,但背後的意念才是重點,我認為藝術家要懂得用一系列作品表達想法,而非只將目光聚焦於一件作品。藝術家的特點在於能以自身想法和語言重新詮釋既有事物,而 AI 則未必做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