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 Space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登山體驗人文風情
BAZAARJourneyHK
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登山體驗人文風情

Angie Yau
BY Mike Lai
  • 24 Aug 2023

當你從小到大、日夜被「香港是國際大都會」的標籤洗腦,你會輕易忽略了香港其實有75%土地都屬郊野地區,保留了與現代化格格不入的自然地貌。台灣作家劉克襄從事自然觀察、歷史旅行及舊路探勘多年,帶領了台灣80年代自然寫作風氣,出版作品逾50本。2006年曾先後駐訪香港浸會大學、香港城市大學及嶺南大學。旅居期間在香港行山、穿村,邂逅了「隱藏版」的香港,一改過往認為香港只有購物、美食與高樓大廈的固有印象,發現了香港與別不同的城市風貌與郊野發展,讓他深感驚歎,由是撰寫了《四分之三的香港: 行山.穿村.遇見風水林》一書,與香港郊野建立了比香港人還深的連結,甚至被譽為比許多香港人更了解香港。

ADVERTISEMENT
CONTINUE READING BELOW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與山林建立深厚連結

米埔自然教育徑一角,鸕鶿棲滿枯枝,形成一道風景。

從山林閱讀城市

對劉克襄而言,每次走進山林,都是一場與自然及人文的對話。「不論走訪哪一個國家,我喜歡到城市近郊走走,透過山徑、郊野去認識那塊土地。」在灰色混凝土色的城市中相遇的「綠地」,對他來說,有一種難以言傳的魅力。「身在城市中,你忙着打拼,不期然會走得很快,而這個城市的所有設施與機能配套,都為了滿足大家的生活需求而設,其中最被忽略的就是綠植、公園及郊野。」

ADVERTISEMENT
CONTINUE READING BELOW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與山林建立深厚連結

新界北的南涌村前有魚塘,後有風水林及青山,背山面海,靈氣凝景。

 

各地郊野之別

劉克襄早就走過捷克、柏林、香港、東京等大城市周邊的郊野,每一處都各具魅力。「郊野會因為地貌、物種和人類生活作息、習慣而大不同。就像東京的郊野,因為有很多老人登高,而興建了纜車方便他們出入;反觀捷克的地勢就很平緩,而且是泥路,走起路來也不顛簸;香港的近郊則大多鋪設了水泥地,比較人工化。」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與山林建立深厚連結

獅子山是香港的重要標記,登頂後能一覽九龍全景,劉克襄認為別有一番「山上看紅塵」的況味。

EDITOR'S FAVORITES
ADVERTISEMENT
CONTINUE READING BELOW

竹林深處人家

在劉克襄眼中,香港的郊野與城市形成獨特的結構是其他大城市所沒有的,非常值得欣賞。單是在香港各區都有值得體驗的步道,從市區出發幾乎大部分1小時就能找到「綠地」,大自然風光與繁華的都會景象幾近無縫連接。「特別是鐵路沿線的郊野地區,只要走出地鐵站、拐個彎就到。」劉數算過,香港大概有十幾個站,如黃大仙、東涌等都可以輕鬆走到郊野,又例如從鰂魚涌站出來後,徒步10分鐘就能走上附近的柏架山道自然徑。「我喜歡以公共交通就能到達的郊野,不論是鐵路、巴士、小巴、渡輪都可以,跟人共乘最能減少碳排放,對環境的傷害就能減到最少。」
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與山林建立深厚連結

雅致的大潭篤水潭石橋,驟眼看宛如歐洲常見的圓弧拱橋。

ADVERTISEMENT
CONTINUE READING BELOW

登山體驗風土人情

良好的交通運輸建設,能更好地連接步道與城市,城市人自然更願意走進山裏。除了享受清新的空氣、滿眼青葱外,書中劉不時寫到登山時偶遇的人們,不論是到山上晨運強身的老婦,還是樂於分享有機農作物的農夫,這種深入體驗人文風情的過程,正是劉克襄所重視的一環。他笑言在山中比較容易交朋友。「即使跟客家婆婆沒法溝通,零星的語言加上比手劃腳,也可以交流起來,買雞屎藤、茶果等土產。我很鼓勵大家郊遊時,不忘在村內消費,才能造就良好的經濟循環,讓更多人願意留在村郊生活。」

四分之三的香港:台灣作家劉克襄探索本土郊野美景,與山林建立深厚連結

衛奕信徑是香港四大名徑之一,往往吸引許多西方人到來登山。八仙嶺稜線東端是衛奕信徑最後一段,土路漫漫,反覆於密林裏起伏。

最後的家園

近年,打卡文化也「蔓延」到山上,他坦言:「沒有所謂好與不好,只是我不會以這種形式去認識大自然。我還是比較老派,喜歡邊走邊認識歷史,幻想過去與未來,山林中的人們是怎樣走、做甚麼。」因疫情關係,劉克襄已2、3年沒有到訪香港,但他依然關心香港的郊野發展。大至最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,小至山徑步道重回昔日就地取材的手工製作,他都暸如指掌。他深信,除了維持原生環境、保持郊野清潔外,長年關心、幀察,也是一種愛護大自然的方式。在身困小城的幾年間,人們花多了時間進入山野,劉說:「每當有大事發生,我們都會不自覺回到大自然的懷抱。山,是我們最後的家園。」

Photo Courtesy of LIU KA-SHIANG

ADVERTISEMENT
CONTINUE READING BELOW
訂閱 Harper'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