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InterviewArt & Design
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Angie Yau
  • 25 Jun 2024

以荒謬包裝事實是寓言故事的特色之一,香港藝術家馮捲雪 (Michelle Fung) 筆下的虛構國度看似和平,卻充斥着各種環境問題,解決方法更是荒誕。如此光怪陸離的景象,與現實卻是驚人的相似。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作品緣起

創作靈感大多時都來自一瞬的靈光乍現,而 Michelle 最為人熟知的作品《天空膠雨》及《2084》系列,正是萌芽於夢境。「2015 年,我與男友來到大澳一間戶外咖啡廳,在炎熱天氣下沉沉睡去,做了一場獨特的夢。醒過來後,我立即寫下《天空膠雨》的大綱,後來亦衍生了《2084》的誕生。」
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敵托邦與現實

如名稱所示,《2084》的世界觀設於 2084 年,故事圍繞 5 個虛構國家:夢想國 (Dreamland)、北鳥國 (Northlandia)、矛盾國 (Contradictoria)、階級共和國 (The Republic of Strata)及藍血聯國 (The Aristocratic Union),各國代表各出奇謀,解決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等問題。作品以幽默諷刺的方式揭示各種環境及社會問題,例如矛盾國為了解決廢物堆積的問題,決定讓小朋友學吃膠,更出現「救生圈糖不甩」及「橡膠彈珠糖」等「美食」。這種荒誕的敘述手法,靈感其實源於敵托邦文學 (Dystopian Literature)。「我向來對敵托邦文學深感興趣,亦會留意作者如何以故事及意象詮釋現實。在設計《2084》時,亦以之作參考,作品以虛構方式呈現,但一切均建基於我對世界的觀察。」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為環保發聲

從《天空膠雨》到《2084》,Michelle 一直致力透過作品帶出環境保育的重要性,皆因她認為藝術是造就改變的關鍵之一。「美國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之一 Miranda Lash 早前提到,氣候變化是博物館行業近年想要探討的議題,但缺少一個切入點,而藝術正能成為平台。相較數字與事實,故事、音樂、電影等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身為藝術家,我有責任促進人們在環境議題上的對話。」
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木雕之美

平面繪圖以外,版畫亦是 Michelle 作品中常見的創作形式。深受上世紀初的「新興木刻運動」啟發,Michelle 在 2018 年開始嘗試木雕,「當時我靠着一箱工具和木板創作,過程中失敗過無數次。在 5 年間製作了 100 多幅木版畫,後來更結合繪畫與雕刻,構成一種獨特的木刻技巧。」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其得獎作品《紅豆莖》(Red Bean Stalk),正是延伸至 Michelle 在 2023 年創作的一塊木板畫,「當時我去到深圳的觀瀾版畫村,該處如同一個版畫圖書館,存放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,例如日本浮世繪,而我後來亦將這種風格應用於《紅豆莖》。」

EDITOR'S FAVORITES
專訪香港藝術家馮捲雪:相較數字與事實,藝術媒介更能觸動人心。

《紅豆莖》描繪了通往懸浮藝術社區「寶綠達」(Polluta) 的唯一道路,畫中盡是動物、雲騰、草木等不同元素,象徵百花齊放的景象,看似美好,卻暗藏矛盾,「莖長於土地,『寶綠達』卻浮於天空,這是否意味着通往完美的道路並不存在?」Michelle 最後並無解答,而是留下空間,讓觀者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
訂閱 Harper'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