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專訪 Thirty30 Creative 及 Victoria Tang Studio 創辦人及創意總監 Victoria Tang-Owen: 凡事都是一體兩面,全在乎你怎樣看
- 15 Jan 2025
進化,是為了生存,更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。Thirty30 Creative 及 Victoria Tang Studio 的創辦人及創意總監 Victoria Tang-Owen(鄧愛嘉)坦言,近 10 年前創業時「不知道想做甚麼」,經過不斷嘗試探索才摸清方向,現在專門為客戶提供品牌方面的解決方案。她開懷說「此刻正在做我感到開心的事」,而她當下所做的一切,實際上是為未來而做。

攝影師一邊按下快門,Victoria 一邊幫忙數着,「最後 5、4、3、2、1,有足夠的好照片了!」熱愛藝術、從事創作多年的她,自己想要甚麼,想呈現甚麼畫面,實在最清楚不過。本想專注地跟 Victoria 談她的創意、她的工作,但 Thirty30 Creative 是她和丈夫 Christopher Owen 於 2014 年結婚後隔年一同創辦的心血結晶,是以對話不得不提及她的丈夫。

滿腦鬼主意的 Victoria 是右腦,本業為律師的 Christopher 則是左腦;夫妻各展所長,也互補長短。Victoria 深信每個項目能有效率地執行的關鍵,是明確的分工。「當幾個單位一齊合作時,有些工作便會重疊,你要知道自己的崗位,知道大家為甚麼會合作,知道各自的長短處,這樣才能促成一個良好的合作。」直接、主動是典型人馬座的本色。「如果我想做的話,我會舉手說,『包在我身上,我搞定它。』」她強調信任很重要,要互相溝通,尊重對方。

經過年復年的相處後,左右腦不斷向對方取經,學習彼此的思考及工作方式,偶爾會交換位置。「律師都要有創意,他現在有時的想法也很天花亂墜,而我有時需要理性的思維。創作不只是創作。我不可以說我是藝術家、設計師,然後甚麼都不管,像是合約、條款細節那些也要兼顧。」創作時要天馬行空、打破框架,但到落實執行時便要衡量實際情況,這時候 Christopher 就會出動,把 Victoria 拉回來討論。二人迥然不同,在公在私朝夕相對,磨擦的機會不就很多嗎?「如果我說沒有爭拗就是騙你的!(哈)」Victoria 爽快地說,「大家都是成年人,要用專業而成熟的態度去溝通,像我兒子那樣發脾氣走了就不好。」

人愈大愈會知道,有些事情能堅持,但有些事情要懂得放手。「我不喜歡爭執。你和我爭論兩、三次後,我便會說『好了,不要再爭論下去了,就這樣做吧,我相信你。』」爭拗也是一種溝通方式,但要對事不對人,而且過後要放下。「我們的 synergy 很好,現在仍會聊天,也會說笑。當我壓力很大時,他會說些好笑的事情來逗我開心,輪到他很大壓力時,我又會試着把沉重的氣氛變得輕鬆點。」11 月 29 日是二人的結婚周年,那天 Victoria 將 10 年前結婚當日的照片上載到 Instagram,並向丈夫表白:「Tens years later, and I still say "I love you" everyday.」三言兩語中浮現了 Victoria 的笑容。
這種溝通模式同樣適用於工作。「香港的工作環境有很多壓力,很多人都找不到快樂,我在 Covid 期間體會很深。面對問題時,要懂得找方法去紓緩心情。凡事都是一體兩面,全在乎你怎樣看,所以我覺得正能量很重要。現在很流行說『Good vibes only』,我和我的團隊在公司經常有講有笑,甚麼都會講,很親密。」
成長必須經過無數次靈魂的拷問。Victoria 於英國 Central Saint Martins 主修平面設計及攝影,畢業後先後當過人像及時尚攝影師、藝術總監、創意總監,但她和丈夫目標一致,認定創業就是要走的路。「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悔;人生要有一個目標,我們不想後悔,所以就做吧,公司叫做 Thirty30。」但問題來了:做甚麼?新手創業家十居其九從摸索開始,他們也不例外。「當時我們甚麼都做,小至名片、宣傳單張、朋友婚禮的邀請函等等,從而學習到每一個設計都是一個溝通工具。我們抱着開放的心態,去接觸不同類型的項目,去理解客戶及市場的需求。」創業是注定要捱的;事無大小都要處理,又要對公司團隊負上責任。創業初期 Victoria 常工作到半夜三更,不時問自己為何不輕鬆一點打工賺錢便好。幸而二人將初衷銘記於心,邊做邊探索,公司慢慢找到方向,成為一間專注於品牌的創意公司。

2020 年 Victoria 又開設創意平台 Victoria Tang Studio,以個人名義來進行合作項目,以宏揚中國傳統工藝為己任。儘管兩個品牌的定位、合作對象,甚至提供的解決方案都有所不同,但當回歸到創作上,其實大同小異。「對我來說,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。構思由哪一個點出發、如何演變,再以不同的形式如影片、歌曲、圖畫,來呈現結果。」Victoria 說此刻她正在做感到開心的事。

創業的另一個挑戰是守業。隨着 Thirty30 Creative 即將踏入第 10 年,Victoria頻頻反思,「今次有甚麼做得好、甚麼做得不好,然後下次怎樣再做好一點,才可一直進步下去,直到 6、70 歲。這是終生學習,沒有終點的。」除了做好眼前的工作外,她又希望改變一些既有的想法。「客戶很多時都會找外國公司合作,但不找香港的,所以我反覆思考是否我們做得不夠好?難道我們無法理解他們的需要?我們經常說 Thirty30 Creative 不是一間香港的創意公司;我們以香港為基地,但卻具備國際視野。」期許客戶看到香港創意社群的價值,同時也勉勵香港創意社群相信自己、力求進步,並勇於突破,「香港是一個國際都市,有很多人才,但我發現時有抄襲情況,問題在於怕做錯事、怕被罵,於是跟風、沒有突破,此外大家又都愛比較,但我覺得與其比較,不如先找回自己的核心,自己做得好一點。」她透露現階段的願景,「我希望可以培育團隊,並建立本地的合作創意社群(collaborative creative community),促進各有所長的單位的合作,令到社群的互動(dynamics)更有趣。」

思想上的成長又可見於 Victoria 的另一身份——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會長。她每年都會帶兒子去賣旗、去中心探訪,和唐氏綜合症會員吃飯,讓他們自己互動、感受,就如 Victoria 的爸爸當年所做的一樣。「我想用我的方法,讓普羅大眾對唐氏綜合症有更多認識及了解,從而改變偏見。我也想為他們謀福利,唐氏的小朋友和他們的家庭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,我們最年長的會員已 64 歲,不論是市民、企業、社會、政府都有責任一同去承擔。」

Victoria 身上有很多既有趣又衝突的特質——快慢、新舊、東西。訪問期間。Victoria 多次提及「效率」、「不要浪費時間」。「時間是每日內唯一的限制,每個人每日都一樣擁有 24 小時,時間緊迫與否視乎你怎樣安排,但你無法控制時間。」她鍾愛的品牌創作卻是一場細水長流的體驗,「品牌是馬拉松,不是短跑,如商標、行銷,隨時都要變,所以跑馬拉松時,每一步都要想得很周到。」在外國求學、工作、生活多年,日本對她創作影響最大,「十幾歲時很大膽,周圍走、周圍看,吸收了很多。他們在現代和傳統之間作出了很好的平衡,令我覺得新舊可以並存,所以我創作中都有那種對比。」

至於她跟中國傳統工藝和美學的初接觸,發生於孩提時代。「爸爸(鄧永鏘爵士)是第一個影響我的人。小時候他穿唐裝、拿着雪茄來接我放學,同學都說他的打扮很奇怪,然後我就覺得很尷尬,直至我長大後才知道他這個形象有着國際性的影響。後來他開辦了中國會、上海灘,宣揚中國傳統、文化、美學。那時我只有 10 歲,自己在旁邊看邊吸收。他沒有跟我講過任何上海灘設計相關的事。直至他去世後,我收到一通電話邀請我擔任上海灘創作總監時,才把所有東西找來看,做了很多功課,像尋寶般,將所有線連接起來。」媽媽則教曉她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,「媽媽入得廚房出得廳堂,她很有禮貌,對任何人都很友善。她教我一定要講唔該、多謝,要尊師重道。」自言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她,笑了一笑,手指了一下桌上 3 枝富貴竹、8 顆鵝卵石的風水擺設。

對於昔日香港,她又是懷念,「小時候我很喜歡買書、看書、買文具。記得以前幼稚園旁有一間山邊出版社、般咸道斜路往上走有一間充滿書味的小書店。住處附近有一間士多、由一對老夫妻經營,我每天放學都要去買一包糖⋯⋯」Victoria 肯定地說「我是個正宗的香港人」。「你看有些舊冰室已演變成新式冰室。如果不演變的話,下一代就不會有這個東西了,沒了就真的沒了。進化很重要,但不能控制,只能慢慢地和它一同成長。」沒有新的何來舊,在不斷前行時,或許大家必須緊記帶同黃金歲月的美好走向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