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BAZAAR ArtArt & Design
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為了記錄生活、證明自己存在過,我們都愛拍照和拍片上載到社交平台。可是美術總監張伊雯(別名:張蚊)自己甚麼也不用做,老天爺自把自為地在她 15 歲之後,送她一條又一條的疤痕。它們成為了張蚊思考生命的開端, 讓她全身投入到喜愛的創作中,以美術建構出各式各樣觸動心靈的人生。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也許是天生性格、外貌、聲線使然,亦可能因為人生和工作經常要處理很多突發問題,張蚊總是一副神色自若的模樣,直至談到疤痕——尤其是她自己話事那條,她的情緒才有點起伏。「我肚子有兩條疤痕。一條是做脊柱側彎的手術,生仔又多一條。」但這次是「愛的疤痕」,她說時眼裡有光:「每天照顧女兒,看着她長大,才想起原來人並非憑空出現。沒有親身經歷、親眼目睹,很多人都會忘記了。」女兒為母親帶來最美麗的人生,「感覺很神奇,無法用言語形容。」
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MARKS OF LIVING

有別於很多女性,疤痕對張蚊來說不算甚麼,「背脊那條最長 18 吋。側邊又有,是做微創留下的。」小時候常被人問得厭煩,張蚊曾經也想將疤痕 遮住,但回答得多後,竟然愛上坦蕩蕩地展示出來,「你愈是遮掩,愈多人想知、想問」,在乎與否皆看自己。

若拿脊椎手術比較,剖腹生產簡直是小巫見大巫,「原來做完脊椎手術後那年的感覺,就是生完孩子的『虛』,但生仔坐月僅 1 個月,手術後是要坐 1 年。很多地方不舒服,每晚冒冷汗,沒力氣、提不起勁,又衍生了心理問題,覺得自己很廢。」術後整個月臥床動彈不得,完全倚賴別人照顧,成為他人的負累才最熬人。硬淨如張蚊直言,很怕要再做脊椎手術,以不同字詞重覆:「我擔心、我不想、希望沒有這樣一天⋯⋯真的很累,很礙事。」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Photo: Photography: CK@Secret 9 Production House; hair: Ritz Lam; makeup: Nichol Chau

不計生產,張蚊迄今做了 3 次脊椎手術,分別在她 15 歲、30 歲及 33 歲時。首次手術後背部多了一條疤痕,一夕之間溫室小花長大成人;15 載後痛到無法走路,於是做了第 2 次手術,歷時 13 個半鐘,流了 9 公升的血,把舊螺絲拆掉並換成新的。第 3 次本想在盆骨安裝螺絲加固,但因血壓很高,手術風險太高做不成。一幕幕血腥的手術畫面,估計任誰也不想直視,但張蚊就是想要將一切記錄下。「人體很神奇。看這條拍了 6 個小時的片,才知醫生做手術的過程好似維修車輛般,他簡直在修理一件『東西』,拿着工具不停挫,毛手毛腳的,很瘋狂,我心想『這樣也行?』但這刻,我就坐在這兒。」張蚊從未怪責過上天,相反更珍惜每一天的時間,趕緊做想做的事情。
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每一場手術都好比一部電影。「手術過程很痛苦,拍戲亦然,每天壓力很大,不能睡覺,身心疲倦,但拍完又很開心,回想起來有很多得着。」所謂的傷痕其實是經歷,應放下的時候就要放下,「每個場景都投放很多心機和時間,拍了一個月後,用兩天就拆掉了,快得你估不到。戲服也是,一旦煞科,它們就像垃圾般被放進倉庫,永遠都不會再被拿出來。不單只物件,連共處半年的團隊,之後幾年也可能不再見。」但傷心歸傷心,世事就是如此,有形的、無形的都一樣。將女兒名字叫做 Scarlet,意思是「Let scar be scar」,提醒自己「Let things happen. Let it be.」要放下、放手。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THE ART OF SEEING

張蚊的「眼睛」長得跟別人不一樣,跟她在英國唸 Fine Arts 有關。「自小便被灌輸:美與醜都一樣,只是一個詞語,一個標籤,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。有時在藝術劇作或電影裡,看到一些很血腥、很暴力、很噁心的東西,你會很喜歡,因為當中有東西觸動了你。」張蚊小時候喜歡攝影,而黑盒子又把她帶到更遠的地方。「王家衛的電影從小就觸動我,他(透過作品)告訴我,每一格(菲林)都是一張漂亮的照片。一部電影由很多張照片構成,他的電影每一格都感動我。」

EDITOR'S FAVORITES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隨着數碼時代的來臨,照片的意義改變了,「以往用菲林的年代,因為怕浪費,你會設定某一個時刻去記錄。現在大家甚麼都先拍下再算,很多時連感受也忘記了。在我父母、公公開影樓的 40 年代,大家都是去創造一個時刻,去記錄那一天的事,其實那已經很足夠。」曾經張蚊每天都和女兒拍照,但後來發覺拍照時錯過了很多,於是近年看表演、看煙花也好,索性甚麼也不拍,專心去感受。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Photo: Photography: Instagram@kazsiuwan

大眾習慣用眼睛去看事物,但張蚊更注重感受。多年前她在訪問中提到,張叔平這樣形容美術指導的工作,「讓觀眾聞得到電影故事世界裡的空氣」,所以她常打趣說自己是「空氣製造員」。「我的角色是要幫觀眾更快、更容易進入那個世界。日常生活有太多干擾,令人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。相對現實,電影比較容易製造氛圍。」早在千禧年做學士課程畢業作品時,她已喜愛打造空間。儘管學生時代預算有限,只能用最低成本的方法製作,但思維上、創作上其實是一樣的。

Spread The Word
自小便被灌輸:美與醜都一樣, 只是一個詞語,一個標籤,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。

.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LIVE TO THE FULLEST

張蚊以「滿」和極繁主義(Maximalism)來形容自己的風格,但她從不將之強行加諸於電影中,比方說《年少日記》,「這是一部我近期比較喜歡的美術作品。我的風格不適合它,但我覺得自己做得好,因為打造出這部電影需要的世界。有挑戰性,亦令我有所突破。」她又多次表示採用甚麼風格取決於導演,幸而這從來沒有成為局限,「無論是拍甚麼電影,我都會去設定一些規則,例如使用某類型道具貫穿於戲內各場景、某部戲則刻意地抽走某一種顏色,一來令作品更好玩,同時又保留了我的風格。」
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
導演人選成為她揀作品的重要條件。「 首先我會看導演和攝影師是否對美術都有要求。曾經有攝影師或導演說,我隨便做些甚麼他們便拍甚麼,令我很 fed up。拍戲很累,我不想浪費時間,也不要隨便做;其次是看故事題材;第三看薪金。」看似基本的要求,實際上不可多得。「要導演、攝影、美指三方都 sync,10 年裡可能只有兩、三部。2014 年的《殭屍》已經很久遠,再來就是 2018 年《空手道》,下一部是早前上映的《源生罪》。「聽導演講的故事,看到他畫的草圖,加上攝影師的參考,已經知道大家視覺上的喜好很相近。而我的風格也很適合這部戲。」張蚊在第一天跟導演岑嘉彥討論後已能預視成果。

ADVERTISEMENT
SCROLL TO CONTINUE
專訪美術總監張伊雯:美與醜都一樣, 關鍵是甚麼能觸動你
Photo: Photography: Instagram@s6_andy

美術指導的工作跟美術、美學有關,往往予人感性的假象,「管理人最難。美術指導這個角色,需要理性遠超於感性,牽涉很多統籌 事宜,要處理很多人事,經常要跟不同人溝通,就算事前做好萬全準備,去到現場都要不停解決問題。 創作只佔兩成!」這些經歷大抵是為她的下一步——導演及編劇工作做準備,張蚊今年的目標是為她的首部長片找投資者,故事的主題關於死亡,由終日面對疼痛和麻痺、對生命有着深刻體會的她來說最適合不過。人每活多一天,跟死亡就愈接近。問張蚊人生中最開心的畫面是甚麼?「我、Scarlet 和小狗在床上玩耍。」她笑着答。活着多好,仍然在呼吸都應該要慶賀。

 

Co-ordination by Mike Lai; photographs by Steven Cheung(portrait); photographic assistant by Ching; makeup by MARCHMAACHI; wardrobe by Anteprima.

訂閱 Harper'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藝術文化